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58 lines (102 loc) · 9.64 KB

tidb-computing.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58 lines (102 loc) · 9.64 KB
title summary aliases
TiDB 数据库的计算
了解 TiDB 数据库的计算层。
/docs-cn/dev/tidb-computing/

TiDB 数据库的计算

TiDB 在 TiKV 提供的分布式存储能力基础上,构建了兼具优异的交易处理能力与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的计算引擎。本文首先从数据映射算法入手介绍 TiDB 如何将库表中的数据映射到 TiKV 中的 (Key, Value) 键值对,然后描述 TiDB 元信息管理方式,最后介绍 TiDB SQL 层的主要架构。

对于计算层依赖的存储方案,本文只介绍基于 TiKV 的行存储结构。针对分析型业务的特点,TiDB 推出了作为 TiKV 扩展的列存储方案 TiFlash

表数据与 Key-Value 的映射关系

本小节介绍 TiDB 中数据到 (Key, Value) 键值对的映射方案。这里的数据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表中每一行的数据,以下简称表数据
  • 表中所有索引的数据,以下简称索引数据

表数据与 Key-Value 的映射关系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一个表可能有很多列。要将一行中各列数据映射成一个 (Key, Value) 键值对,需要考虑如何构造 Key。首先,OLTP 场景下有大量针对单行或者多行的增、删、改、查等操作,要求数据库具备快速读取一行数据的能力。因此,对应的 Key 最好有一个唯一 ID(显示或隐式的 ID),以方便快速定位。其次,很多 OLAP 型查询需要进行全表扫描。如果能够将一个表中所有行的 Key 编码到一个区间内,就可以通过范围查询高效完成全表扫描的任务。

基于上述考虑,TiDB 中的表数据与 Key-Value 的映射关系作了如下设计:

  • 为了保证同一个表的数据放在一起,方便查找,TiDB 会为每个表分配一个表 ID,用 TableID 表示。表 ID 是一个整数,在整个集群内唯一。
  • TiDB 会为表中每行数据分配一个行 ID,用 RowID 表示。行 ID 也是一个整数,在表内唯一。对于行 ID,TiDB 做了一个小优化,如果某个表有整数型的主键,TiDB 会使用主键的值当做这一行数据的行 ID。

每行数据按照如下规则编码成 (Key, Value) 键值对:

Key:   tablePrefix{TableID}_recordPrefixSep{RowID}
Value: [col1, col2, col3, col4]

其中 tablePrefixrecordPrefixSep 都是特定的字符串常量,用于在 Key 空间内区分其他数据。其具体值在后面的小结中给出。

索引数据和 Key-Value 的映射关系

TiDB 同时支持主键和二级索引(包括唯一索引和非唯一索引)。与表数据映射方案类似,TiDB 为表中每个索引分配了一个索引 ID,用 IndexID 表示。

对于主键和唯一索引,需要根据键值快速定位到对应的 RowID,因此,按照如下规则编码成 (Key, Value) 键值对:

Key:   tablePrefix{tableID}_indexPrefixSep{indexID}_indexedColumnsValue
Value: RowID

对于不需要满足唯一性约束的普通二级索引,一个键值可能对应多行,需要根据键值范围查询对应的 RowID。因此,按照如下规则编码成 (Key, Value) 键值对:

Key:   tablePrefix{TableID}_indexPrefixSep{IndexID}_indexedColumnsValue_{RowID}
Value: null

映射关系小结

上述所有编码规则中的 tablePrefixrecordPrefixSepindexPrefixSep 都是字符串常量,用于在 Key 空间内区分其他数据,定义如下:

tablePrefix     = []byte{'t'}
recordPrefixSep = []byte{'r'}
indexPrefixSep  = []byte{'i'}

另外请注意,上述方案中,无论是表数据还是索引数据的 Key 编码方案,一个表内所有的行都有相同的 Key 前缀,一个索引的所有数据也都有相同的前缀。这样具有相同的前缀的数据,在 TiKV 的 Key 空间内,是排列在一起的。因此只要小心地设计后缀部分的编码方案,保证编码前和编码后的比较关系不变,就可以将表数据或者索引数据有序地保存在 TiKV 中。采用这种编码后,一个表的所有行数据会按照 RowID 顺序地排列在 TiKV 的 Key 空间中,某一个索引的数据也会按照索引数据的具体的值(编码方案中的 indexedColumnsValue)顺序地排列在 Key 空间内。

Key-Value 映射关系示例

最后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 TiDB 的 Key-Value 映射关系。假设 TiDB 中有如下这个表:

CREATE TABLE User (
    ID int,
    Name varchar(20),
    Role varchar(20),
    Age int,
    PRIMARY KEY (ID),
    KEY idxAge (Age)
);

假设该表中有 3 行数据:

1, "TiDB", "SQL Layer", 10
2, "TiKV", "KV Engine", 20
3, "PD", "Manager", 30

首先每行数据都会映射为一个 (Key, Value) 键值对,同时该表有一个 int 类型的主键,所以 RowID 的值即为该主键的值。假设该表的 TableID 为 10,则其存储在 TiKV 上的表数据为:

t10_r1 --> ["TiDB", "SQL Layer", 10]
t10_r2 --> ["TiKV", "KV Engine", 20]
t10_r3 --> ["PD", "Manager", 30]

除了主键外,该表还有一个非唯一的普通二级索引 idxAge,假设这个索引的 IndexID 为 1,则其存储在 TiKV 上的索引数据为:

t10_i1_10_1 --> null
t10_i1_20_2 --> null
t10_i1_30_3 --> null

以上例子展示了 TiDB 中关系模型到 Key-Value 模型的映射规则,以及选择该方案背后的考量。

元信息管理

TiDB 中每个 DatabaseTable 都有元信息,也就是其定义以及各项属性。这些信息也需要持久化,TiDB 将这些信息也存储在了 TiKV 中。

每个 Database/Table 都被分配了一个唯一的 ID,这个 ID 作为唯一标识,并且在编码为 Key-Value 时,这个 ID 都会编码到 Key 中,再加上 m_ 前缀。这样可以构造出一个 Key,Value 中存储的是序列化后的元信息。

除此之外,TiDB 还用一个专门的 (Key, Value) 键值对存储当前所有表结构信息的最新版本号。这个键值对是全局的,每次 DDL 操作的状态改变时其版本号都会加 1。目前,TiDB 把这个键值对持久化存储在 PD Server 中,其 Key 是 "/tidb/ddl/global_schema_version",Value 是类型为 int64 的版本号值。TiDB 采用 Online Schema 变更算法,有一个后台线程在不断地检查 PD Server 中存储的表结构信息的版本号是否发生变化,并且保证在一定时间内一定能够获取版本的变化。

SQL 层简介

TiDB 的 SQL 层,即 TiDB Server,负责将 SQL 翻译成 Key-Value 操作,将其转发给共用的分布式 Key-Value 存储层 TiKV,然后组装 TiKV 返回的结果,最终将查询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这一层的节点都是无状态的,节点本身并不存储数据,节点之间完全对等。

SQL 运算

最简单的方案就是通过上一节所述的表数据与 Key-Value 的映射关系方案,将 SQL 查询映射为对 KV 的查询,再通过 KV 接口获取对应的数据,最后执行各种计算。

比如 select count(*) from user where name = "TiDB" 这样一个 SQL 语句,它需要读取表中所有的数据,然后检查 name 字段是否是 TiDB,如果是的话,则返回这一行。具体流程如下:

  1. 构造出 Key Range:一个表中所有的 RowID 都在 [0, MaxInt64) 这个范围内,使用 0MaxInt64 根据行数据的 Key 编码规则,就能构造出一个 [StartKey, EndKey)的左闭右开区间。
  2. 扫描 Key Range:根据上面构造出的 Key Range,读取 TiKV 中的数据。
  3. 过滤数据:对于读到的每一行数据,计算 name = "TiDB" 这个表达式,如果为真,则向上返回这一行,否则丢弃这一行数据。
  4. 计算 Count(*):对符合要求的每一行,累计到 Count(*) 的结果上面。

整个流程示意图如下:

naive sql flow

这个方案是直观且可行的,但是在分布式数据库的场景下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 在扫描数据的时候,每一行都要通过 KV 操作从 TiKV 中读取出来,至少有一次 RPC 开销,如果需要扫描的数据很多,那么这个开销会非常大。
  • 并不是所有的行都满足过滤条件 name = "TiDB",如果不满足条件,其实可以不读取出来。
  • 此查询只要求返回符合要求行的数量,不要求返回这些行的值。

分布式 SQL 运算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计算应该需要尽量靠近存储节点,以避免大量的 RPC 调用。首先,SQL 中的谓词条件 name = "TiDB" 应被下推到存储节点进行计算,这样只需要返回有效的行,避免无意义的网络传输。然后,聚合函数 Count(*) 也可以被下推到存储节点,进行预聚合,每个节点只需要返回一个 Count(*) 的结果即可,再由 SQL 层将各个节点返回的 Count(*) 的结果累加求和。

以下是数据逐层返回的示意图:

dist sql flow

SQL 层架构

通过上面的例子,希望大家对 SQL 语句的处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实际上 TiDB 的 SQL 层要复杂得多,模块以及层次非常多,下图列出了重要的模块以及调用关系:

tidb sql layer

用户的 SQL 请求会直接或者通过 Load Balancer 发送到 TiDB Server,TiDB Server 会解析 MySQL Protocol Packet,获取请求内容,对 SQL 进行语法解析和语义分析,制定和优化查询计划,执行查询计划并获取和处理数据。数据全部存储在 TiKV 集群中,所以在这个过程中 TiDB Server 需要和 TiKV 交互,获取数据。最后 TiDB Server 需要将查询结果返回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