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81 lines (45 loc) · 13.6 KB

20170411.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81 lines (45 loc) · 13.6 KB

Networked Change : 進步社會行動如何贏取勝利?

本週電子報專文要介紹分享的,是近日才發現一個叫NetChange 組織,其於去年發表的一份報告「Networked Change: How progressive campaigns are won in the 21st Century — A NetChange…


Networked Change : 進步社會行動如何贏取勝利?

NetChange.co

本週電子報專文要介紹分享的,是近日才發現一個叫NetChange 組織,其於去年發表的一份報告「Networked Change: How progressive campaigns are won in the 21st Century — A NetChange Consulting Report 2016」。從NetChange官網上的資訊看來,他們曾經合作的客戶與服務對象並不限於NGO,從跨國性官方機構到新創公司,其主要業務仍在諮詢輔助客戶利用數位工具以及符合當代文化情境的表述呈現,進行更專業的戰略規畫、戰術發展推演,以求成功達到設定的現況改變或目標提昇。(有點類似我之前在「社會運動的階段與角色」提及國外出現的各類「企管顧問」服務,尤其在美國,這類管理顧問已有不少把業務觸角延申到了NGO/NPO部門)。

對比「社會運動的階段與角色」一書出版於30年前,談的內容更是三四十年前的美國社會運動的議題發響與組織動員的經驗,我們也不能裝作不知道過去這五六年來,隨著網路與行動數位工具的普遍化,讓社會運動的戰術策略多樣性、參與者的屬性、決策機制的模式…..早已起了新的質量數量變化。於是乎這份「 NetChange Consulting Report 」或可視之為對千禧世代的社會運動參與和當今網絡社會**數位化後,**如何重新看待社會運動階段與角色的加強補充版。


當然上面某些話,純粹是我個人視角的解讀。回到How progressive campaigns are won in the 21st Century — A NetChange Consulting Report本身,其為NetChange 針對近年來全球47個社會行動(多數還是以發生在北美的運動,亦含括了政治性政黨行動)進行分析研究,整理出某些共有模式要素。首先他們把社會運動組織結構粗略分成三種類型:第一類是傳統上具有重量級且已機構化的社團,如美國槍枝協會(NRA) 、美國商會這種老牌的「建制型」組織,其決策方式多是從上而下,但能準確地利用其歷史聲譽與人脈資源,有效地讓行動擴展並影響政策決定。第二類則是草莽起家的團體,例如五年前扯動中東政治局勢的阿拉伯之春、揮之不去的佔領華爾街。這類團體多半靠著崛起的社交網路作為聯繫宣傳,其決策模式則偏向扁平去中心化。雖然這類運動曾經大符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也成功推銷出其訴求,但往往落於中繼乏力而無法帶來持續實質的改變影響。至於最後一類則被稱為 _directed-network campaigns (_直接網絡行動) 。NetChange認為這類運動集前二者之優點,因為它一方面保持有核心的組織來進行議題的架構化與協調相關資源,但同時也開放充份的自由度讓草根第一線的支持行動者和各類網絡與跨議題的聯盟伙伴可以加入參與。從某些行動結果來看, directed-network campaigns 比較能成功地帶來更大的改變影響力以及投入資源與産出效應最佳的CP值(或原報告所稱的「force amplification」)。這裏所舉的幾個運動的例子是: Fight for $15, #Not 1 More, Keystone XL 。

這樣的分類乍聽之下似乎有點道理,尤其我看到原報告中提供了以下這張四向矩陣歸類,而「傳統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的議題行動」被歸在左下半部不幸多屬於:既無法有效産生改變影響又不具CP值的西南區,就忍不住大笑XD。

本份報告即欲針對第三類相對新興出現的社會運動網絡組織形態,以及其如何成功地打出議題並造成對政策有影響力的策略,再做了進一步的調查整理與探討研究。它歸納出四點共同特色。不,這四點可以說是要促成一場成功的直接網絡型社會運動的基本原則:

  1. Opening to grassroots power
  2. Building cross-movement network hubs
  3. Frame a compelling cause
  4. Run with focus and discipline

Opening to grassroots power 權力的下放與互相學習

能夠動員到多少人數支持,似乎已是各種文武拼場不容忽視的角力比勁。不過這份報告認為,在一個網絡化的社會中,基層的被動員者,早已不是過往的走路工或簽名者而已,許多基層支持者可能具備高度代理能力與能動性,換言之如果能適當地提供基本的指引資源,有人就可以自發在其在地的社群社區裏作進一步的組織工作或議題討論推動。對於這類分散形代理者(或稱地方分舵)的發展,如何以開放心態,讓這些在地的主事者可以依當地脈絡客制或修正採行必要的措施,同時也從其接觸的群眾身上溝通收集到好的意見與智慧。

Building cross-movement network hubs 打造跨運動網絡交滙

這份報告認為,當代網絡化與數位化社會,大幅降低了溝通與協調成本,這也讓過去單一機構對某一議題或社會主張獨佔排它的所有權早已不再吃香。隨著不同角色的流動與網絡連結,在個人層次上,不會再是強調什麼對某機構的持久忠誠,能打動個人的反而是各式社會主張與訴求本身的吸納引力,故更容易出現了打破以往組織界線的支持者。或許組織一時之間還是很難棄對自身品牌的執著,但 NetChange 建議不如採用更為自由的共享關鍵字 #Hashtag 或許可為社會運動帶來更廣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然而所謂各式自發的在地行動與核心資源運籌之間並不會自行地相安無事,要維持推動扁平分散式網絡的良好運作,誓必要投注不少精力來處理水平與垂直之間的溝通協作,確保資訊、資源和行動無礙順暢。過程中不斷能即時盤點運動的資産、發現弱點潛在危機更是一關又一關的重重挑戰考驗。包容接納不同色譜觀點的意見,找出最大公約數的共識與互惠結果是一門永恆的藝術。而網絡的核心建構者,更得付出心力開發同溫層以外的非典型結盟潛在伙伴,以期能為運動社會訴求贏得不同社群團體的認同。傳統的社運組織能否接受這種更開放協作、即時溝通爭取信任的網絡合縱,甚致是有點實驗性質的操作模式呢?

Frame a compelling cause 形塑動人有感的社會訴求

前面提過,在21世紀快速流動的網絡數位社會下,傳統的組織機構忠貞已成往事,而吸引千禧世代,對於許多不到廿歲自出生成長過程中視互聯網已為理所當存在的年輕人,各NGO/NPO同時必須與千萬種議題作賽跑競爭。因此如何透過好的說故事手法,快速地提供目標群眾一種「與我有關」利害連帶感就是關鍵。故NetChange 建議在構思社會訴求時,最好能先聚焦在一些實際問題,其不失行動價值且相對容易解決的引導開始。

再來是發展「說故事」的方法,讓呆板嚴肅的論述能轉化成為附著在有社會文化共鳴的人性上。有時候,在故事裏(社運目標)找出一個邪惡的大魔頭以激起支持者的同仇敵慨似乎也不是一件壞事。最後的提醒是,當發展出各種適當的社會訴求以及其背後支撐的故事文本,如何利用各種管道來散佈讓資訊更進一步擴散。

Run with focus and discipline 專注與紀律

社運團體常常是以一當十甚致是以一擋百,然而為了更有效果地運用資源,NetChange 建議不妨參考新創公司進行專案開發上的敏捷性,一方面引入資料數據導向的行動測試,透過局部先遣實驗測試快速地吸取錯誤的教訓,以免在行動全面啟動後才發現大問題。以某些大型的請願連署網站(如Avaaz.org / Sumofus.org)的成功行動操作案例為師,其實他們是經過多次樣本的A/B 測試,找到對於目標對象有效的訴求訊息後,才會正式把資源投助在效果最佳的選項上去啟動行動方案。而要把重要的資源放在關鍵決戰點,亦必須有被中長期“靜態”「組織化」階段的能量累積生息,才能在「動員」決戰時,看準有機會取得勝利之刻勇敢地把資源押注在其上。雖然我們都愛充滿著戲劇效果的逆轉成功,但歷史上根本很少有一夜翻轉的勝利,只是一般人容易不易注意到長期潛伏的組織化經營畜力。這裏也提醒社運者,不要開太多前方戰線只是為了滿足短視支持者對於某些專案沒耐心的要求,畢竟NGO可以自主判斷甚致實際檢測看看,到底是一時的鎂光燈效應還是中長期的目標一一順利達陣,哪一種才是讓組織與運動可以健康存活的影響因素。


既然樂觀地預測 directed-network campaigning 可能會是接下來幾年社會運動成功的最佳組織網絡形態,這份報告最後對於如何立即開啟一場直接網絡社會行動給出了三項建議:

  1. Start by knowing where you are
  2. Shine light on what’s working, shore up what’s not
  3. Boldly apply it to your next campaign

一如我在本文最開始提及的1980年代問市的社會運動操作經典教科書「社會運動的階段與角色」,把這二份材料相互比對參酌,是一個非常有趣年代對話過程,或者可以說二者殊途同歸,而且Networked Change也為21世紀尚缺乏實用的社運數位網絡戰略方針,即時地補上了這段空白。

繼2016年發表 directed-network campaigning 個案研究的總歸納報告後,NetChange 於今年3月底再延續發表了:Campaign Grip ,透過行動規劃診斷方格的引導,讓社運發動參與者從上述四點重要原則發展出來的問題意識出發,更具體地構思在發展直接網絡行動時,如何活用規劃出適合自己運動議題各種實戰方法。(看到這份文件,又忍不住碎念:自己心中那個仿The Engine Room 「Alidade」線上互動的科技工具選擇指引,何時才能弄出一個像樣中文的線上社運戰策規劃指引咧:p)建議台灣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工作者或是理事會/執委會,有時間不妨作個練習。對於第一線的工作者透過架構化的思考訓練,應是有助於其在面對問題時能臨危不亂看小知大;而對於後方的執委/理事們,能夠幫忙在結構性的戰策上提供多一點意見(而不是前方忙著打戰你們卻沒事在後方冷言放炮),這才是你們的用處所在啊XD。


本週好文推薦:

  1. New-look Charity Digital Toolkit launched (上週英國NPO管理諮詢機構 Skills Platform發佈了一份給公益組織強化數位能力的工具箱指南。在下週本電子報將對這份文件作更詳細的介紹,但欲先睹為快的者可以直接參考原文。)
  2. Data Exploitation Issue 1 (Irregular newsletter by Privacy International) 隱私國際「又」推出的一個小專案,不定期電子報收集整理國際上近期資料不當利用外洩與資訊不安全的消息。PI這幾年來的表現一直令我非常激賞佩服,光是打一個隱私權議題,從社會教育、法庭爭說到聯合國遊說,就有做不完的事,但每一步都做得很精采。
  3. What does it take for activists to get your attention? (該文是從美國網路科技法研究學者 Tim Wu 去年底出版的新書「Attention Merchants」從近代傳播技術的演變,來談社會運動人士如何可能吸引更多民眾的眼球。嗯,結論是,沒有捷徑~~)

除透過Medium服務訂閱本站每週電子報專文與好文摘要推薦外,亦歡迎讀者可追踪本站推特帳號服務 (@NGONewsTW),該帳號目前收錄了台灣約120個NGO/NPO的官網新聞自動推送或電子報內容。

By Taiwan NGOs go digital ? on April 11, 2017.

Canonical link

Exported from Medium on March 14,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