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0 lines (27 loc) · 5.6 KB

20170627.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0 lines (27 loc) · 5.6 KB

NGO/NPO 工作者網路使用狀況問卷調查 * { font-family: Georgia, Cambria, "Times New Roman", Times, serif; } html, body { margin: 0; padding: 0; } h1 { font-size: 50px; margin-bottom: 17px; color: #333; } h2 { font-size: 24px; line-height: 1.6; margin: 30px 0 0 0; margin-bottom: 18px; margin-top: 33px; color: #333; } h3 { font-size: 30px; margin: 10px 0 20px 0; color: #333; } header { width: 640px; margin: auto; } section { width: 640px; margin: auto; } section p { margin-bottom: 27px; 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6; color: #333; } section img { max-width: 640px; } footer { padding: 0 20px; margin: 50px 0; text-align: center; font-size: 12px; } .aspectRatioPlaceholder { max-width: auto !important; max-height: auto !important; } .aspectRatioPlaceholder-fill { padding-bottom: 0 !important; } header, section[data-field=subtitle], section[data-field=description] { display: none; }

NGO/NPO 工作者網路使用狀況問卷調查

「你相信數位科技會帶來公民參與的民主深化和人類更好的文明生活嗎 ?」這是一道放在「NGO/NPO 工作者網路使用狀況問卷調查」的最後問題。


NGO/NPO 工作者網路使用狀況問卷調查


「你相信數位科技會帶來公民參與的民主深化和人類更好的文明生活嗎 ?」這是一道放在「NGO/NPO 工作者網路使用狀況問卷調查」的最後問題。

前幾天和一位朋友在網路上聊天,他這麼說:

如果單單看網路或技術,可能忽視了更重要的東西

比如 tor或者 Anonymous

很有趣,但背後還有長久的 hacker文化,然後還有 EFF 和 ACLU

在後面還有更正常的民主框架做後盾

然後就想:所謂 fb/twitter所代表的科技,在其他國家比如突尼斯什麼的,掀起革命是不是在往自己臉上貼金呢,是不是又另一個角度…

這樣的對話讓我反覆思考著原本那道問卷題目的提法用意何在? 我的意思不是21世紀網際網路上發生的所謂鄉民社運,只能成功於某些「發達國家」,而其它都只是曇花一現、聊備一格的小插曲。我引這段話的目的在提醒自己:人們往往容易忘記、忽略了許多不會被看到的「後面」,或是選擇別過頭不去正視、處理它,因為這些「後面」往往要耗盡數十個世代的智力與熱情投入、灌溉呵護,才能隱隱看到一點像樣的雛形。

雖然短時間內眼前的這場涉及個人自主、隱私與社會包容的網路自由之戰,「我們」已然注定敗退,但我個人還是選擇相信,「我們」仍有機會能在下一場戰役中取勝(這是賭徒性格嘛╮(-_-)╭)。但要**贏得最後的勝利,就必須要許多社會運動、政治運動工作者默默在背後打造人權價值和法治架構的長期工程。**如果沒有這些努力、看不到這些東西,那麼以為網路數位科技所能帶來的透明開放參與問責,不過只是某段浪潮上的閃閃名詞罷了。同樣的, NGO/NPO 工作者在這些浪潮上無法拿穩定見,謹慎而開闊地吸收運用工具技術,也將辜負和錯失許多契機。

所以請求看完本文,相信「我們」還有機會贏的朋友,協助把這份問卷資訊分享給更多的台灣 NGO/NPO 工作者。


本週其它好文推薦

  1. Computational Propaganda Worldwide: Taiwan: 牛津大學網際網路研究中心最近發表的報告,雖然是比起正常網頁報導更長的論文,但內容還算通俗值得一看,尤其是台灣本地 Cambridge Analytica 已然成形?
  2. Digital Technologies for Resilience in Asia-Pacific : 乍看起來這標題似乎有趣,但簡單地瞄了一下內容,從專案執行的過程與結果呈珼,真不知道這筆資訊該算要推薦還是反推薦咧?
  3. NGO/NPO 數位培力知能課程系列之三:人工智慧與 NGO — 淺介聊天機器人設計。這是本站和台權會高雄辦公室合作「慘淡經營」推出的第三次實體聚會,如果你想到學到實用的護身技能很好,如果你想討論抽象的理倫哲學我們也有賣XD。

以上文章主要資訊來源是這份推特列表上所追踪訂閱的NGO/NPO/社會行銷策略專家。除透過Medium服務訂閱本站每週電子報專文與好文摘要推薦外,亦歡迎讀者可追踪本站推特帳號服務 (@NGONewsTW),該帳號目前收錄了台灣約150個NGO/NPO的官網新聞自動推送或電子報內容。如果剛有讀者有興趣多討論聊聊相關題目,歡迎加入TWNGOxyz 的glip 社群,持續輕鬆地討論非政府非營利組織在數位網路工具的使用上相關資訊交流。欲加入者,請email: [email protected] 請求邀請信。

By Taiwan NGOs go digital ? on June 27, 2017.

Canonical link

Exported from Medium on March 14,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