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著正在進行中的「台灣 NGO/NPO 工作者網路使用狀況調查」,本週電子報要來分享一個在英國專門為NPO/NGO 提供數位策略諮詢顧問機構digitalleaders.org.uk 在2015、2016連續發佈了英國非營利組織數位領導能力調查。不知道UK Digital…
配合著正在進行中的「台灣 NGO/NPO 工作者網路使用狀況調查」,本週電子報要來分享一個在英國專門為NPO/NGO 提供數位策略諮詢顧問機構digitalleaders.org.uk 在2015、2016連續發佈了英國非營利組織數位領導能力調查。不知道UK Digital Leaders今年會不會再繼續有類似第三年的調查與結果報告,但根據二年前所累積的資訊,UK Digital Leaders在上週推出了另一個叫NPO「Digital maturity test 」(NPO/NGO 組織數位成熟度測試)服務。成熟度測試和之前問卷不一樣, 後者是為了取得 NGO/NPO在自身數位能力狀況的調查,如人力、指標使用狀況、內部參與決策程度等變量資料,而前者比較像是讓 NGO/NPO 可以用來評估自身目前在數位策略、數位能力、資源投注與組織文化支持等狀況的數位成熟程度。
我上去填了NPO/NGO 組織數位成熟度測試(共有十四道題目),而且每一題都**故意挑「最差、最糟糕」**的選項。對,它的題型是從4~5種提供選項,任受訪者從中挑出一個最符合自身NGO/NPO 的狀況,所以我姑且想像以台灣的小規模 NGO的狀況作答,最後會體檢出什麼樣的結果與能得到何種處方建議。從其結果來看,知道了這套對NGO/NPO 數位領導力成熟與否有五種程度的評價,分別為:
- Level 1 — Basic digital operation :第一級,基本上維持了可利用某些數位工具來協助組織營運,如此而已。
- Level 2 — Good digital delivery: 第二級,利用數位方式來達成組織某些服務或使命上還算表現不錯。
- Level 3 — Digital as a channel:第三級,數位能力視為組織某個重要的(內外)頻道
- Level 4 — Digital integration:第四級,數位化已慢慢內建為組織文化運作的一部份。
- Level 5 — Transformed and changing:第五級,完成了全方位的數位化轉型擁抱未來(?)
UK Digital Leaders 問卷與台灣 NGO/NPO 工作者網路使用狀況調查之間的存有本質上的差異,畢竟自知算哪根䓤,這個階段還不適合進行以「組織」為單位的調查問卷,轉以在NGO/NPO第三部門的個別工作者為設定對象。在以個別活生生的「人」作為問卷潛在受訪對象後,即便宣稱內容不涉及個別隱私查探,但還是會存有某種苦惱的倫理界限吧?例如在設計問卷時必然會思考著_某個問題目的何在?_獲取的答案能否對調查發動者對接下來掌握更明確的「市場」方向;同樣對受訪者而言,其在回答問題後,是_否可能在未來得到某些有需求但尚欠缺的協助?_除了傳統私人情面請託外,_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受訪者願意做這個問卷,例如基於認同某些宣示的抽象社會價值或者任何互利誘因?_所以說起來,我也是抱著自身有作問卷打算的自私心態,這兩三個月來到處地去填各種單位進行的調查,觀摩人家對問卷內容設計與結果分析報告啊( ̄口 ̄)!!
有興趣了解 UK Digital Leaders 之前所作的英國非營利部門的數位領導力狀況的問卷結果分析,可以直接到它們的網站:
Summary of The State of Digital Leadership in the not-for-profit sector 2014 Report (文中另有問卷結果與報告的pdf檔全文可下載)
The State of Digital Leadership in the not-for-profit sector 2015 Report(問卷與報告全文的連結已失效)
它的問卷題目分成四大部份:
- Structure :數位化這檔事在組織內部的定位,是如何被看待,是否正式有一個部門單位小組來負責,還是處於一個職權不明人人有沾邊個個沒把握的三不管地帶。
- Planning:數位化是否放被放了組織在進行全盤戰略規劃到方案計畫的一部份。
- Evaluation:數位化帶來的後果成效是如何被評價,是否有予以評價。
- Systems:數位化所伴隨發生的資料記錄如何地在組織運作上被運用,是否有效即時地應用,以對外部的服務對象産生更積極的互動。
至於問卷具體問了什麼題目,受訪者回答的結果呈現了什麼樣的狀況,這些我就不在此多囉嗦,有興趣者請自行上網去了解。這裏想提出來的,倒是它們如何利用了這二年問卷調查累積下來的經驗,來判別所謂NPO/NGO 組織數位能量,而變成了今年的NPO/NGO 組織數位成熟度檢測,如何從一份問卷的框架來對應上NPO/NGO 組織本身在數位能力與心態上的適應與準備。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我在摸索所謂的台灣版「NGO 數位策略規劃指引」時,隱隱試圖整理出一個架構,但最後卻未處理好的一個重要環節。相對的, UK Digital Leaders 則提供了一套還不錯的參考架構:
如果以一幢建築物的構成來比喻 NGO/NPO 從成立的使命願景,到對應之社會信賴與外界觀感(姑稱為「品牌價值」),其「金字招牌」是如何地從日常的方案計畫、執行過程;每個組織都必須要考量的人力資源配置與培訓;到某種內部運作系統與業務産生的各式活動記錄….累積打造出來。換言之,所謂的擁抱、接受「數位化」即是這整個建築物的組織體系中,如何透過數位策略的連貫來打通從下到上從右到左的系統運作。
UK Digital Leaders 心目中理想的狀態(即第5級 Level 5 — Transformed and changing):「數位化」已深深著床鑲嵌於NGO/NPO的組織文化和態度上,意即從總體面的戰略規劃到日常實踐的營運操作都能夠無礙地把數位工具輕鬆地整合為一。
回到第1級程度 Level 1 — Basic digital operation,我個人心中想像目前台灣大部份倡議型NGO或小型社會服務NPO的情況 — — 僅能拘促地使用著部份的數位工具,還談不上任何明確的內部使用政策、更難談得上創意的發響與負作用反撲的防備。那麼到底本地 NGO/NPO 要如何看待數位化/數位化工具/各式推陳出新的網路服務/其它部門如私人産業新技術服務佈局、官方上位相關政策法規、…….越後面的問題牽扯的狀況越為複雜。當然 NGO/NPO 也可以固守著只經營臉書專頁,綁在這家公司不斷推出的各式黏著服務。
然而”internet.org” 並不是網際網路的全貌,瀏覽器下看到的頁面也不是網際網路的全部,「數位化」更不是只有存在於打開手機電腦使用網際網路的時段。如果願意去看看更廣闊的視野,期待打破某種同層死水的貧寂,重新找回25年前網際網路剛普及帶給使用者打破了空間區域皆可互通連結對話的活力,那麼 NGO/NPO 就該稍認真地思考「數位化」這件事對放組織本身的意義和價值何在、自身有限的資源(時間、預算、人力)是否該投注一些在其上、又如何決定有限的資源要用在哪些需最優先的刀口,創造出最佳的改善結果。所謂「數位策略規劃」就是希望提供的一套框架流程,協助 NGO/NPO 看到的這些限制和問題。
唯有先清楚問題是什麼,接下來才能知道要去哪,找什麼樣的解藥與對策來解決應對吧?
本週其它推薦好文:
- 台灣 NGO/NPO 工作者網路使用狀況調查**,**還在努力希望多一點 NGOers 能參加這份線上調查。雖然我們無法提供美好的保證和豐富誘人的獎勵,但如果有人仍願相信網際網路的良善使用可協助社會運動走得更穩更遠,就請幫忙傳播這個訊息吧。(嗯,這明明就是道德壓力啊 XDXD)
- Top 75 Non Profit Websites & Blogs For (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這個由Feedspot 所挑選出來的75個最佳非營利組織的網站或部落格,其評選標準是:Google 的搜尋排名、社交平台的影響力與受歡迎程度(大概是指粉絲數之類的)、文章品質與一致以及Feedspot本身編輯團隊與專家的評價。 顯然以排行榜呈現對於讀者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Feedspot的這篇文章的編排方式實在有夠醜,也不便讓讀者直接訂閱這些優質 NPO 部落的推特或電子報,還得透過它們家的 feed 推送。
近期活動:
7月6日NGO/NPO 數位培力知能課程系列之三:人工智慧與 NGO — 淺介聊天機器人設計。
Taipei.IO 七月聚會 via NetPolicy
- 數位國土,哪裡是國土?:#land #infrastructure #cyberspace #cyberwarfare #CCDCOE #TallinManual
- 夏日聚:#APrIGF2017 #CODS17
以上文章主要資訊來源是這份推特列表上所追踪訂閱的NGO/NPO/社會行銷策略專家。除透過Medium服務訂閱本站每週電子報專文與好文摘要推薦外,亦歡迎讀者可追踪本站推特帳號服務 (@NGONewsTW),該帳號目前收錄了台灣約150個NGO/NPO的官網新聞自動推送或電子報內容。如果剛有讀者有興趣多討論聊聊相關題目,歡迎加入TWNGOxyz 的glip 社群,持續輕鬆地討論非政府非營利組織在數位網路工具的使用上相關資訊交流。欲加入者,請email: [email protected] 索取邀請信。
By Taiwan NGOs go digital ? on July 4, 2017.
Exported from Medium on March 14,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