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本站發佈了第一版的華文「NGO 數位策略發展指引」,雖然它是一個不成熟也不成功的嚐試,此事此時此刻在台灣 NGO/NPO…
半年前,本站發佈了第一版的華文「NGO 數位策略發展指引」,雖然它是一個不成熟也不成功的嚐試,此事此時此刻在台灣 NGO/NPO 圈子尚無法引起任何迴響討論,但我個人仍然相信從工具理性與智性規劃的觀點來看,這件事始終將是「組織」得去思考應對的過程,只是在台灣時機尚未到來。既然始作俑者地提倡此事,自然得繼續對於(非營利)組織層級的數位策略趨勢的走向,以及一些基本策略擬定的技術面課題繼續留意、分享相關的「福音」(或「妖言」)。
由微軟 Microsoft 贊助,NetHope 執行的 "The New Imperative
of Nonprofit Digital Transformation",希望能提供更戰略面的方式讓NPO/NGO 能善用其人力技術,科技與工作流程,讓其創立使命宗旨能順利達到更加乘的社會影響力。這份15頁的材料,對於 NGO 數位轉型提供了以下五個步驟的建議:
步驟1: 建立一個共同的參照架構,讓相關的人員、流程和技術都能依照一致的標準進行。
而其所指的參照架構,則引 2014左右 NetHope 銜命號召推動的「 NGO Refercne Model」,這套模型一方面參考了商業部門策略架構,一方面邀請徵詢國際大型 NGO,如Save the Children, SOS Children, WaterAid等,於2016年提出了第一版的 NGO Refercne Model.(有興趣多了解關於此模型的當中 NPO 主要從事活動內容說明,可參考這份不完整的中文翻譯 Google SpreadSheet )
簡單而言,這個所謂 NGO 參照架構,旨在協助 NGO 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上,能建立更為有友善、健康、良性的環境,以讓其使命以及專案項目的社會影響更為擴及。
步驟2 : 辨識出目前數位方式上的落差和機會,並予以評量
主要對四大領域進行評估:捐款人和志工的投入程度、員工培力、營運的最佳化、影響力的創意。要故啟動 NPO 數位策略,即要先找目前方式的不足之處,優先化成長的機會,洞察進入更高層次轉型的模樣。
另外,微軟的非營利協助部門曾整理過一份數位評估工作表(Nonprofit Digital Assessment Worksheet),提供給 NGo/NPO 來檢測自身在數位科技與使用方式,如何在上述四大領域(志工捐款人互動、員工培力、營運優化、創意開發等狀況),以找出目前的弱點或該改善之處,這時數位評估工作表就派上用場了。
步驟3: 示範數位策略如何轉化成為具體的影響力,以建立共識。
雖然數位策略理應被重視,但許多NGO 至今仍無全盤的計畫,依照 NetHope 的觀察,主要問題仍在於組織吸收,適噟與利用技術的能力往往受限於組織架構和本身員工的數位能力。許多 NGO 僅是利用科技來協助其工作的完成,而少組織能具宏觀的視野來想像科技是否能夠超越目前的工作常態,創造更多機會來為社會帶來更大良善的改變。
成就一套成功的數位策略,除了策略本身製定過程的嚴謹與合理外,來自管理層的支持背書也很重要,且一旦開始動起來,勢必組織中每一個人都會受到影響或被賦予不同的角色任務。因此在進入實際的數位轉型之前,確保這項行動已取得組織同仁「要作」「該作」的共識,才能為接下來一連串的改變營造積極嚮新的氣氛。
步驟4: 提高雲端安全。
系統資訊安全,個人資料安全等考量。當然文件中也免不了多推銷微軟的雲端服務。
步驟5: 建立數位轉型策略並保持警醒隨時接受新刺激。
在達成對於建立數位轉型必需的共識之後,接下來啟動策略的規劃和執行才會事半功倍。
後話與碎念
「TWNGO 推進器」 在 medium 固定發文已滿一年,本文一開始所提到半年前一股腦充血地作的「NGO數位發展策略規劃」計畫,證明它是一件「曲高」和寡的失敗試驗。在認清現實後,我個人預言,恐怕在三五年之內,以台灣社運型 NGO/ NPO 的運作生態與面對另二個部門(政府與商業環境)的壓擠,光是找到自身倡議議題突圍的新策略都有不少難度,更別說顧慮到全球或局部環境變化,有時間靜下來思考數位轉型必要(雖然倡議策略與數位策略二者具高度相依性)。只好希望 TWNGO 推進器默默在一旁持續整理累積的資料,能夠在未來不遠的某一天,有助於台灣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若開始找尋思考這些有的沒的問題時,能更快速地取得相關的參考資源。或許那麼一天這些資料終能派得上用場吧。
除了每週二在 Medium 平台發佈專文外,歡迎訂閱「NGO 推進器」雙週電子報,主動把文章滙整到訂戶電子郵件: https://www.getrevue.co/profile/twngo ; 或是加入 TWNGO slack 安靜的聊天室。
By Taiwan NGOs go digital ? on December 19, 2017.
Exported from Medium on March 14,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