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72 lines (39 loc) · 9.74 KB

20181016.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72 lines (39 loc) · 9.74 KB

社運組織與行動者 How Organizations Develop Activists

美國政治學學者 Hahrie Han 從一個簡單而重要的疑問:”為何這些民間組織比那些民間組織更能成功地召喚民眾的參與、持續讓參與者保持動能?” 開啟了她這番實證研究計畫的旅程。


社運組織與行動者 How Organizations Develop Activists


上週報名了這個免費的線上研討會: Build more powerful campaigns with social science (招認:但還是晃點沒參加,而是透過主辦單位寄來會後的整理資料和錄影,片片段段地看了一下),其中主講者特別提到《How Organizations Develop Activists: Civic Associa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 》好奇地翻讀了一下此書。

美國政治學學者 Hahrie Han 從一個簡單而重要的疑問:"為何這些民間組織比那些民間組織更能成功地召喚民眾的參與、持續讓參與者保持動能?" 開啟了她這番實證研究計畫的旅程。如果上述問題拿來詢問路過行人,以我這種大眾常民智慧,大概不出:因為那些組織資源豐厚有錢能使推磨、有明星名流網紅站台、具超凡個人魅力的領袖……之類的答案。這種鄉民答案雖不算錯,但並非唯一的解釋。 Hahrie Han 花了二年多訪問、實地參與近身觀察美國各式議題的民間組織想要了解為何其中有些交出成功亮眼的成績單有些則是慘淡經營。

呼應著 webinar 主題 Build more powerful campaigns with **social science,**我覺得 How Organizations Develop Activists 一書的亮點不只是它提出的結論見解,其進行假設推斷與檢驗的研究過程也非常有意思,這種學院派研究能貼近社會運動組織的現實,不至流於意識型態主觀猜測的窠臼,而有著細緻的證據推理為據,讀起來不只社運組織人士受用,相信也能讓學者同儕得到不少研究啟發。考量到本站假想讀者群為實務社運工作者,故以下的介紹就著重 NGOers 相對受用的重點整理。


作者將參與投入模式 Models of engagement ,或曰行動者 activists 分為三種類型:1.) lone wolf 孤狼;2.)mobilizer 動員者;3.) organizer 組織者。相較於後兩者,孤狼型的社運行動者傾向運用資訊如法律信念、公共評論、各式研究來厚植力量,而動員者/組織者則偏重於「人」,例如人脈的開拓、人際關係的建立厚實來壯大力量。下圖第一章 1–1 表格截圖,即對此三類社運行動者的策略與溝通模式作了一番比較。

孤狼行動者較易辨識,那麼同樣以「人」為重心的動員者和組織者之間又有什麼差異呢?Han 認為動員者偏向追求會員或被動員者數量的最大化,而組織者則偏重「參與質量」的深化,也就是如何把吸引過來的人能進一步地留下且慢慢地擔任起更進階更核心的任務,不只是充人場舉旗子而已。

動員者/ 組織者

Han 的研究假設:能成功地召喚民眾的參與、持續讓參與者保持動能的民間組織關鍵點乃在**投入模式的差異。**其研究模型設計中,挑選二個全國型的 NGO 組織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octors, People for the Environment 旗下地方分會為研究對象 (二者為真實存在的美國非營利組織,但本研究並未直接揭露該組織與相關人員,以化名代之)。NAD 宗旨在於鼓勵更多的醫學生和醫生能一起加入健康公衛醫療改革的政策倡議,PFE 則是試圖讓更多公民能關心投入環境議題。為了減少過多因子變數的不確定性,研究模型不是直接以此二個 NGO 來做個案比較研究,而以同一個組織的地區分會的表現,以及不同議題和不同成員屬性的公民組織等兩大控制組合,來觀察辨識就造成功 NGO (分會)經營的條件/原因。

一般民眾會投入參加某 NGO 的動機,不外乎為:

  • Purposive motivations 刻意目的,例如期望能達成一特定的政策目標。
  • Solidary motivations 休戚與共,以獲取社群歸屬的滿足感與人際網絡。
  • Material motivations 物質考量,即爭取得個人自己有幫助的利益。

Han 認為組織者與動員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後者為了追求 NGO 支持者志工人數的最大化,並不會好好地區分其參與動機。這種被 Han 稱之為" Transactional Activism " 取向的 NGO 無法依照民眾各自不同的興趣狀況提供強化訓練進一步將外圍支持者轉化為「進階幹部」,旗下的志工/支持者也無從在此集中化的權力架構下取得更積極投入的管道和機會,多半僅擔任零碎式替代性高容易完成的雜役工作。組織者則會裁培、提昇志工的興趣能力,重視人際網絡和共同體的建立,透過策略規劃搤助資源對「人才人力」進行高強度的訓練與實作擔當。但 Mobilizing /Organizing 兩者之間並不是互斥的方法,Han 發現成員積極投入、工作成果亮眼的 NGO 更能從容悠游地運用不同層次的投入模式,有利於 NGO 的中長程持續成長;表現不佳的 NGO 則傾向於單一型的操作,雖然其偶有佳作在特殊非常態狀況能還應付短期臨時大動員,但更多的反而是活動高峯後的疲乏消沈。

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如果 NGO 能有意識事先已大至規劃好依情勢判斷何種投入模式為宜,當然會比光靠擲骰子的運氣具有更大贏面機率。因此本書的重點除細緻深入地比較動員型、組織型的操作差異外,也從 NGO 本身的成員人口學資訊、權力決策架構、策略規劃與投入行動模式的抉擇等變數來探討 NGO 如何開發栽培行動者(How Organizations Develop Activists)。


從成員到領導者

如果 NGO 成功最主要的關鍵在於如何讓成員保持有效參與動能、在於如何轉化深化參與者的動機與投入的能力,也可說 NGO 公民組織在強化當代社會的民主參與和市民社會活力上,扮演了把公民訓練、教育成為一名行動者的重要任務。

左圖的「行動者金字塔」,底層的是僅是被動動員來拍手群眾還稱不上為「行動者」。公民成為「行動者」的邊界在於其願意主動地撥出自己的時間來投入某項議題,雖然此一層級的行動可能僅是很簡化程度的連署簽名或社交平台轉貼等動作。越往上層的行動者,需要投入的時間心力越多,最上位的領導者需要擔當更大的決策責任,其任務不只是對於行動的結果要負起一定的責任,還包括了培養其它行動者成為帶頭者的重任(leadership development)。

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是反骨的社會運動者,同樣地領導者也不光憑基因。 市場上汗牛充斥許多私人企業領導管理學大眾暢銷書,但在非營利組織的領域中關於領導學的討論卻非常貧乏。Han 認為所謂組織者的重心就是在不斷的人際關係上對潛在的行動者進行辨識、招募、訓練等開發工作,在擴大人力庫名單的同時,也必須從名單中外圍疏遠的新人慢慢地雕磨養成中上層幹部,甚致是引領 NGO 繼續前進的領頭者。故對社會運動組織而言, Leader 的定義不是叱吒風雲卓然不群高高在上的頭兒,更是以運動目標與組織發展為念,願意把時間與資源分配給新進的共事伙伴,幫助他/她們強化自身技能知識與判斷力等行動者必備條件,以期最終能成為一名" organizer/leader"。


讀到本書對於行動者投入模式的分類時,心中不免一陣苦笑,想必自己當是孤狼一匹的行動者,但也只能是孤狼吧?雖然本書掛著學院派研究經費支持不免在討論研究方法模型設計上有點枯橾,但大部份章節的鋪陳組成是採其田野一手觀察或是對 NGO 工作者訪談的重新敍事化整理,就好像在讀不同個性的 NGOers 日常工作記錄報導。高度推薦本書給台灣 NGO,尤其是策略規劃、資源配置、人力培育的反省和借鏡。在數位工具(可能相對)大量減輕了 NGO 工作者進行動員任務的負擔後,是時候來認真地看待 organizing 或其它的發展策略了吧。

站內相關資源整理回顧


原透過 Revue 電子報服務每月推送一次的電子報,已於九月底停刊。在還沒有找到其它好玩的實驗場之前,就先讓電子報一事劃下句點。至於沒什麼活力人氣的 TWNGO slack 安靜聊天室,則讓它繼續好死不死的留存吧。

By Taiwan NGOs go digital ? on October 16, 2018.

Canonical link

Exported from Medium on March 14,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