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04 lines (255 loc) · 47.9 KB

2017-04-25.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04 lines (255 loc) · 47.9 KB

得到例会 罗胖梳理得到产品逻辑 2017_04_25 - -khmfuo1nbww

是在作秀,这也不是一个内容,这就是我们公司正常的例会,我估计有人是第一次来看我们例会直播,好,我再交代一下这件事情的原委。

我们公司从一个7个人开始,三年到现在180多个人,渐渐的我们发现这公司再也没有一个会议室能够坐下这么多人来开会了。

有一次,去年大概9月份,吴军老师到我们这儿来参观,然后他就说谷歌公司每个周五下午,他们的创始人都会在公司的一个地方跟大家聊一聊近期公司发生的一些事情,说你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

我们说也对,那什么地方合适,想想就得到,我们正好这里面开发了一个直播功能,所以我们就在这儿开例会。

所以大家现在我们是和所有的用户在一起开,但是实际上我们讲的大多数话都是跟我们同事自己讲的。

这当然也是我们公司的一个追求,因为未来的公司就在我们公司。

在我们公司存续期间肯定会发生一件事,就是公司本身作为一个控制体系会逐渐瓦解,公司越来越成为一种赋能的平台,就是你的同事,你的用户,你的协作者,其实都在通过公司这样的一种整合样式,发生一种陌生人之间的协作,那既然是这样的,公司的围墙迟早要被拆掉,既如此我们还不如早一点就把它拆了算了。

所以我们想既然这个产品也是我们和用户一起打造的,那我们内部也叫就是中国古代的士大夫追求的一个境界,叫事无不可对人言。

上联叫书,叫什么?书有未曾经我读,下联是事无不可对人言。

一家想明朗化、阳光化的公司,它应该没有太多的秘密,所以基于这个想法,我们就每周二,如果不出意外,晚上8点我们会利用得到的直播功能,在这跟全体同事开例会,然后把这个例会的内容也向所有的用户公布。

好,那今天的例会有一点变化,就是我们的CEO脱不花,今天她感觉到身体有点不舒适,所以下午五六点钟她就提前回家了。

今天原本应该由脱不花讲的内容就由我来负责讲。

然后我先讲一下上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基本的情况,然后我会请我们的合伙人快刀青衣,他负责我们公司的产品和技术,来跟大家讲一讲近期关于技术和产品上的一些安排。

然后我再来讲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近期例会当中比较重要的话题就是我们到底在做一件什么事?我们做的知识服务的知识它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最近我觉得我在逻辑上把它理得清楚了一点,所以我会花一点时间,最后我给大家讲,知识到底是什么?我们所做的知识服务又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好,那接下来我先说一下上一周我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相关的情况。

到上一周为止,我们的用户总数,注册用户就是激活的总数是683万,那日均活跃是58.5万。

但是这个数字我必须要告诉大家,在最近两天我们基本站稳了60万。

脱不花(音译00:04:04)前一阵在公司群里还说,哪一天我们会稳稳地站在60万上方的数字,但是我心里其实60万并不是里程碑式的数字,我心里这个数字是100万。

我个人估计应该在今年年底能够站上去。

如果日活一个产品能够占到100万什么概念?就是我们是当然的这个领域的头部。

因为我们是一个收费用户的平台,如果是有免费的内容,那我们这个100万就会非常值钱,所以60万没什么可高兴。

订阅产品的份数上一周占到了191万,近期我们会向200万冲刺。

订阅专栏的周新增前三名,有两个栏目是新发的,就是马徐骏的《世界名刊速读》一周上新,上一周新增的订阅人数是4000多份,然后《给孩子的博物学》周新增是2709份。

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非常厉害,2877份。

徐老师的订阅专栏虽然开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马上要逼近10万。

近期我们正在和北大方面做一个沟通,基本上马上就要签约了,已经谈得差不多了,就是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这个专栏,每天达到10万,我们会宣布一个计划,在这个专栏的用户当中我们会选一些人,真的到北大里面去上一次课。

现在我们基本上地点,老师已经跟北大谈的差不多了。

北大国发院非常支持我们的这个活动。

国发院是什么地方?就是林毅夫、周其仁、张维迎、汪丁丁、薛兆丰包括陈春花,这些著名的经济管理学的教授都在那。

我们不仅在那一天会请薛兆丰老师讲课,还会请一位国发院的著名老师给他们讲课。

这件事情也不用提前说得太早,因为要到这个专栏订阅10万份我们才会开始。

然后今天中午我们上新了一个全新的栏目叫《商业史精读》,这个栏目一会还会再强调一下,我看势头还不错,小半天已经600份左右了。

有几件事情我想跟大家聊一下,好的消息上一周是我们刚才说的日活占到了60万的上方,继续努力。

然后我们跑了一下,得到用户在得到这个产品里面花的时间总数达到了2065年。

就是我们的用户,我们已经占用了大家这么多时间。

上周的数据比较好的方面就是我们的每个用户人均使用时间在上升,这说明什么?说明用户对我们提供的服务的总体还是比较满意的。

但是,我要说但是,有几个数据是下滑的,知识新闻的播放量是下滑的,我们的焦点图的班纳的点击量是下滑的。

今日学习这个按钮飞得流(音译00:07:54)的使用量是在下滑的。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过度营销了。

过度营销了,我们管运营的马翔老师本周有一句金句,就是所有这个产品里的运营为本质上是干嘛的,不是卖东西的,是为用户赋能的,所以从本周开始,不是单纯从数据上讲,就从这个公司运行的本质上讲,我们要把所有的运营位,所有的动作重新再掰一遍,要把所有我们的动作都回到为用户,或者为老师赋能这两条主线上来,稍微有偏离,你的用户就会通过数据让你变得非常难看。

好,这是上一周我们所做的事情大概的概要。

那下面我请快刀青衣跟大家聊一下产品和技术方面的情况,一会回来我再跟大家聊知识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正在做的到底是一份什么样的事业,好有请快刀青衣!
大家好,我是负责得到产品和技术的快刀,上周很欣喜,我们上了那一个新版本之后,第一次我们在苹果应用商店的评论,突然间就是很多的五星好评,我看很多用户的评论都是晒得版本很不好,这个版本很快的迭代了,然后点赞,也非常谢谢大家,以后有这种方面问题及时给我们提出来,然后有错肯定必改了!我首先要说一下(听不清00:09:35)的版本,也就是4月底的这个版本,我们会上线什么样的东西,其实有两个比较大的功能,也是大家盼望很久的,首先第一个是《每天听本书》,我们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功能迭代,因为现在很多这种《每天听本书》的忠实用户都在反映,就是每天这种购买太繁琐了,针对这种重度用户,一个是有没有优惠有没有更方便的方法?我们会在(听不清00:10:03)版本会上线《每天听本书》这种年费会员的购买。

另外一块是我们上线之后一直没有怎么改过的一个已购功能,特别是我们现在很多的重多用户用了很久之后,已购里边其实很多东西了,但是不管是使用体验还是这种排序方式,其实都没有很好的帮助到大家。

所以这个月底的版本会在已购上面做非常大的一个版本迭代,类似于加入分组的功能和加入自建文件夹的功能,类似于你可以把你觉得最好的专栏放在一起,然后最想看的电子书放在一个文件夹里,也会加入这种列表模式,所以这个版本其实最大的两个改进,一个就是《每天听本书》,一个就是已购的功能迭代,也希望到时候更新完之后的话,大家能及时的去使用,多给我们做反馈,我们一定会根据用户的体验,我们来做更好的迭代。

下面罗胖说。

好,近期产品和技术都忙得要死了,但是好在前两天还是有我们用户夸我们,我们产品迭代速度快,对,小公司就是这点好处,虽然我们力量不大,但是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好,那接下来我跟大家聊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全公司做的得到产品,它到底在干什么?我想从一个词谈起,就是知识它到底是什么?在过去这一两百年里面,或者说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知识是被混同于一个词的叫信息。

但是近些年来,比如说我们的成甲老师刚刚写了一本书叫《好好学习》,那所有对知识的反思其实都给知识加了一个定语。

那知识不仅是信息,而是结构化的信息。

那我就要问这个结构它到底是什么? 我的回答很简单,知识是一种每一个人内在结构化的信息,这就特别重要了,这是我近期对这个问题想法的一个最重要的心得。

知识是什么?是内在的信息的结构化,人和其他物种最大的不同。

是其他的物种是靠漫长的时间流程,一代一代往前走,一代一代的演化,适者生存,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所以每一个个体实际上它的多样性和差异化,它都是在为物种本身做贡献,他自己没有意义,因为很快就死掉。

但是人不一样,人的进化其实摆脱了大自然的那个适者生存,不能因为他脑子笨,你就不让他娶媳妇,或者不让他吃饭把他饿死,把那些优秀的基因往下传,我们人类是进化出文明的,文明不允许我们淘汰那些弱势者。

所以人类文明在进化过程当中实际上出现了另外一个轨迹。

就是其实任何两个人都是不同的物种,我们净化的方式和其它物种完全不一样。

那靠什么?靠信息和知识。

我经常讲一部电影,有的人去看,有的人没看,那结果就是我们分厂变成了两个物种。

因为他脑子里的信息和你的信息结构出现了变化,所以本质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物种,那这个进化过程当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知识。

知识为什么它不是信息,是因为每一个人内化结构的是不同的,很多人觉得知识分子有信心有知识,但是在这个时代这件事恐怕不大对,大概20年前我从一个大学辞职,本来是那儿的老师,然后有人问我说,你为什么要辞职?我记得我当时说了一句话,我说愚昧是分两种的,一种是无知,还有一种是因为封闭。

我在大学校园里感受到了我身边的很多知识分子,他们并不无耻,但是他们很封闭,以至于他们无法在进化。

所以在这个时代知识的垄断已经变成不可能,因为互联网每个人都可能拥有自己的知识,然后完成一次净化,完成一次优势竞争力的获得。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怪现象,就是一个人他可能只会叫很man的,就是用那种非常古怪的方式,边说边唱的那种方式,他也能变成大明星大网红,然后挣很多钱,那传统知识的拥有者就觉得你这算什么知识,对,知识关键是能不能被结构化,而不是写出来有多少字。

内在结构化,然后完成自己竞争力的打造,这就叫知识。

那什么是结构化?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让信息穿过自己的大脑,在表述出来的时候就完成了一次结构化的功能。

你比如说佛家,佛家叫人观想就是那个美女有什么意思?然后教人观想的法门是什么?你一看到美女你马上在脑子里想出一具骷髅,然后就看见美色,然后你自己就会长期形成一种不美好的联想,用这种方法来断绝自己的情欲,这是佛家修持的一种方法了。

但其实很多有经验的谈恋爱的女孩也在讲,如果追这个男生怎么追呢?知道他爱吃菠萝,那每次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就要有菠萝的香味,用各种方法让他把和你在一起的那个时间联想到一些他生命中本能的生命深处,觉得美好的事物,这样他就会渐渐喜欢上你,对,这都是在一个人的内在结构化当中把信息和其他信息进行拼接,然后完成自己的进化和迭代,这是我们人类的生存的一个方式。

好,那我们就回来看过去几百年知识是以什么方式结构化的。

不好意思,不是内在结构化,是外在结构化。

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人把知识通过逻辑结构梳理出来,变成书本。

其实你去看西方的历史上真正有这种结构化的知识,那是近代以后的事情,用逻辑去解构知识,比如说我们看康德的着作,黑格尔的着作那就有充分的逻辑结构化,这叫体系化的知识。

但问题是这种知识在交付的过程当中是有问题的,是有问题的,它是外在结构化,它并不能变成我们内在的知识。

大家还记得《围城》这本小说,钱钟书老师的小说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一帮知识分子在去三旅大学的途中,有一个其中的反派人物叫李梅亭,李梅亭带了一个箱子,那个箱子本来是就是走私药物的,但是这个箱子的上半部分是什么?是卡片,这就是过去知识分子做学问的一种方式。

反正我上中学和大学的时候是看到很多大知识分子,他们都在做卡片,就是一边看书一边抄卡片,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然后分门别类的存下来。

其实老一代的尤其是做文史学问的大知识分子,他们都是这样,不做卡片你的知识是没法积累出来的。

那里李梅亭这一箱子卡片,他当时讲了一句话就算是关于中国文学的书全部烧掉了,我凭我这一箱子卡片,我也能接着在任何大学开中国文学史的课。

但是钱钟书在描述这一段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是看不起李梅亭的,就是你看你做学问还需要卡片,因为钱钟书学问大,那没办法,绝大部分那个老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都要做卡片,请问卡片是什么?就是要把那个写在书上的结构化的东西重新结构一变,变成自己的。

所以薛兆丰老师有一次有一个记者就在问他说你这个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这是不是一个碎片化的知识?

然后薛兆丰老师直接就问他,那请问你学系统化的知识,你是咋学,你是不是买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上下册,那个记者说对,我买过。

薛老师就问他,那你看了吗?不好意思,我没看,薛老师说对,你才叫碎片化的知识。

我通过每天十分钟的方式,其实是在把一个完整的体系交付给你,我这才叫系统化的知识。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这个话题,是因为近期我们很多同事都在说外面有人黑我们,说我们在做碎片化的知识,这样不是系统化的交付,我说是黑就黑,让他们黑吧,哪家公司也不是让人给黑死的,一定是自己作,不好好提供产品和服务而死的,所以这个倒并不必在意。

我真正在意的是我们做的这件事情,到底它的本质意义在哪?其实我们还是回到碎片化这件事情上。

过去的知识交付是外在系统化,但内在并没有结构化。

任何一个人想学好知识,你必须把它再拆成碎片,就像我刚才讲的变成卡片,然后在内在再重新把它结构化和组织化。

好,那我们做的事是什么?我移步到台口,就是帮助我们的用户完成知识的内在结构化过程。

所以那我觉得我们可以光明正大的理直气壮地讲,我们所交付给用户的知识才是系统化的知识。

即使眼下还没有做到,但是这一条清晰的道路已经铺陈开来,我们是要往那个方向走的。

那回到内在结构化的知识,那重要的技术上的抓点是什么?我想了想大概是四个。

第一个是人格,第二个是时间,第三个是交付,第四个是样式。

我一个一个说,先说人格,正好今天早上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华兴资本的一个朋友叫江珊,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我给大家念一下。

他说知识不仅来自于对客观事实的掌握,还来自所处集体中他者的投影。

这解释了所谓知识的力量,不仅是基于客观的力量,也是权力新书结构造成的势能。

我们这个时代是应该承认意识流联网这一更基本的事实的时候了。

这段话比较拗口,他说的是啥?

就知识是什么?知识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客观信息,不是这个东西,而是我们人我们自己的心灵,放置在一个环境结构中,所有构成我们每一个人环境的那些因素,尤其其中重要的那些人格因素对我们施加的影响。

这些意识流在不断地联网不断的涌动,不断的幻化,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涌现出来的东西,这是知识。

这说的其实还是有一点费解。

我这么我这么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知识不是你寄的什么东西,不信你自己现在拿一张纸出来,你说你记得什么知识你就写,你会发现你能写出来的并不多,可能一个人就不加评论,就是你记得住的所谓书本教给你的知识,你背得下来的你写,我相信一个人可能记住的字原封不动的不走样的可能不超过1万字,你能背得下来,一生背的下来1万字了不起了。

所以这部分的知识在我们的大脑中是非常少的。

那真正拥有的知识是什么?比如说快刀新一坐我旁边,我知道我跟他怎么认识的,他写过什么,我对他什么印象,他是河南人,我们经常拿这一条黑他,我在跟他合作的这三年当中,他做了什么事儿,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的人等等。

这个东西你一旦想起来会像浪潮一样的涌来,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给你这样的知识,但这些知识他几乎没有办法形诸文字。

再比如说你会走路,这件事情其实当年你是花了好几年时间学的,那个艰难你现在把忘掉了,但是他已经成为你默会的知识,你已经无法把它表述出来了,我为什么会走路?我为什么走得这样帅等等。

所以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是在你的环境当中生成的。

回到马克思那句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社会关系是以知识的方式存在你这儿的。

所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同样一个学生,如果他在比较差的中学,他达到同样的成绩,他就特别费劲。

如果他是比较好的中学,他可能也不怎么学习,或者本身也是个学渣,但是他考出来就是比别人好,比那些比较差的中学就是要好,为什么?因为环境对他的这种,叫涌现性的影响,叫意识流联网,其实对他有强大的刺激作用。

所以事实上得到我们这个产品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并不是以知识本身,比如说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来构建一个知识的交付体系,我们实际上前面都有人面对吧。

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刘润五分钟商学院,李翔商业内参等等,我们都是用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站在用户面前来给他构建,不仅是信息的观念,而且是人格的关联。

所以事实上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在做一个像孔夫子创办的学院,或者像古希腊的雅典学园那样的学员。

我们实际上是通过一个个鲜明的人格来给我们的用户的意识流联网,进行赋能。

这个月脱不花在公司内部多次强调司没有什么其它部门,也没有什么其它功能。

我们所有的功能,所有的人的工种、岗位基本上就分成两类,第一类叫给用户赋能。

第二类是给老师赋能。

我们是构建一个环境,让我们的用户是在一个人格的氛围当中完成知识的交付和学习和阅读。

所以这是我们和其它任何平台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交付的不是知识,我们是通过特定的人格在交付知识,来完成意识流联网。

我不知道这一点我说清楚没有?第二个我想说的是实践,是实践。

我们这一代知识服务产品和此前几代的知识服务产品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所处的时间状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过去的人时间是充裕的,而其它的资源是匮乏的。

所以过去我们知识交付的过程当中,其实没有人在乎时间。

比如说我看林肯在那个时代做政治演,说一场演说下来,经常是七个小时到九个小时,甚至中途要放自己的听众,你们回家吃一顿晚饭,接着再来。

那个时代,你想在美国穷乡僻壤的那些地方能把一堆人聚起来,大家没有事,有的是时间。

你能讲的大家就听你讲,权当看花剧了。

所以过去的整个社会的知识信息和文化的交付方式都有一个前提,我们假设大家的时间是无限的,所以报纸才会办那么多版,杂志才会办那么厚,电视台才是24小时的,是以这样的方式来交付知识。

但是现在不可以,我在去年的跨年演讲当中讲过,现在国民总时间变成商业,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变量。

所以很多人在讲我们在生产碎片化的知识,我说你说的也是事实。

但是你把这个逻辑关系说错了,是因为我们的用户时间碎片化掉了,我们要帮他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我们主动要生产碎片化的知识。

所以我们公司和得到这个产品,它面对的一个使命就是用户的时间是碎片化的,他起床可能有十分钟时间,他刷牙吃早饭可能有十分钟的时间,他在通行到上班单位的路上可能有20分钟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你怎么把它这些片段的时间用好,给他提供服务为它赋能,让用户觉得用了我们的产品自己牛逼,而不是你自己有多牛逼。

这是我们在为老师赋能和为用户赋能过程当中我们责无旁贷的一件事情。

因为过去的知识分子,那其实也就包括得到里面的所有老师,他们都是在一个知识中心化的时代成长出来的,他们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洋洋洒洒的写,你比如说熊毅老师,一天晚上他能够写出1万字2万字我毫不奇怪,而且每个字可能都很精彩。

但是你能把这个产品交付给用户吗?不可以的,因为用户的时间是碎片化掉的,我们的终极使命是什么?我刚才讲不是外在结构化,你写出1万字2万字的东西,他逻辑再通畅,那个文笔再优秀没有用,因为这是外在结构化的思路,这是过去几百年的知识交付方式。

我们公司和得到APP的使命是完成对它的内在结构化的赋能是帮它做到吸收。

所以我觉得这方面我们一定要严守纪律,不管你服务的老师是多么的能写,我们能不能让他把每天提供知识的时间单位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十分钟左右什么意思?就是最好不要超过13分钟,远期我们一定要把它控制在十分钟之内,这才是对用户最大的负责任,不是说你提供的知识不好,而是你不要完成外在结构化,没有用,交付不了。

我们现在大量的去买书,我自己几乎是买书狂,一年未买书要花好多万块钱。

但是扪心自问,这些外在结构化的知识,我有多少能吸收?它只是慰藉了我的心灵,满足了我的饥渴,平复了我的焦虑,但实际上并没有成为我的知识,所以这是无效的交付方式,这属于过去,我们要做的事属于未来的知识交付方式,所以一定要对只对用户时间的使用有纪律。

长远期看,我基本上觉得以十分钟为单位,这是一个距离。

好,那第三个关键词是交付。

什么叫交付?大家可能有这样的感觉,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觉,有的时候上了一上午的课,三四节课,然后中午吃饭的时候自己想想,我听到啥了?啥也没有。

对,老师再按照他的逻辑去讲课的时候,他是不管你收获到什么的,这个交付感在传统的教育环境里面其实没有那么重,或者说没有那么注重。

比如说我记得我上大学,有一门课叫社会学概论,那第一节课整个听下来,我操,我觉得这只是满足老师自己的那个结构化的追求和渴望,他就告诉我啥叫社会学?学习社会学应该注重什么?叫学习社会学有什么用?什么更加报效祖国,了解社会等等,全是骗糖化。

然后下来之后我就问他,我说你为啥还这么讲课呢?因为后来我跟他比较熟,他这就是第一章的内容,按照逻辑结构第一堂课我当然应该跟你讲这些。

我说我不想知道这些,只是你们专业搞社会学的人应该学的东西,我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学生,我只是想了解一下社会学,你给我最精彩最精华,让我最能打起精神引起兴趣的知识不好吗?他说我还是按照教科书讲,你看这就是外在结构化和内在结构化的区别。

所以我们的同事在所有得到里的内容,不管是每天听本书,还是订阅专栏,还是我们即将推出的小课题,我觉得这也要成为一个纪律,每以十分钟为单位,你交付给用户的,有没有一个确定的知识点?就是最后放到用户手里你拿住,这是我今天耽误你十分钟,很抱歉我给你的东西。

你比如说我的逻辑思维第五季的音频,每天我自己也要约束自己,因为我发现多次超过十分钟,将来我会约束自己一定要控制在十分钟之内,最好能控制在八分钟之内,就是得到首页里面那个逻辑思维第五季那个(英文00:33:46)点进去,现在已经有冯老师大概多少期内容?已经有30期应该差不多了,对,二三十期的内容,现在每天有十几万人在听。

那刚开始我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就是每天起一个题目。

但是大概第一周运行过去之后,我就觉得我不能这样了,我每天要交付一个概念,每天要清楚的稳稳的放到我的用户手心当中一个知识,否则今天我就失职。

不管我讲得有多精彩,你有多爱听,如果听完了摇摇脑袋说你今天说什么了,我既没有办法复述将来我也没有办法运用,那我的交付就是失败的。

所以这一点我们全体公司同事在做任何内容生产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当做一个纪律。

好最后一点我想讲一讲样式的问题,得到这个产品很多人在跟我说要不要开发视频,要不要 开发,怎么说呢?就是要不要有些东西就用文字方式来交付,我觉得得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仍然会以音频为主要的交付方式。

原因很简单,两条,第一视频太占用用户时间,这不符合我刚才讲的第二条,叫尊重用户时间。

当然更重要的一条是音频其实是知识最好的交付方式,比视频还好,比文字还好。

这是什么道理?这是我今天重点想跟大家讲一讲的,sorry, 其实音频和文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载体,知识交付的载体,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觉得文字好像要高级一些,我们小时候老师激励我们,你想的东西,写下来的东西,什么时候能变成铅字?就是登在报纸上或者出成书,这就牛了,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加上中国文化,其实我们特别强调叫敬惜字纸,字写在纸上,然后能够被工业化的生产分发,这是最牛的一件事情。

直到今天,我们的很多订阅老师说,我的专栏内容是不是还要集结在出书,这仍然是印刷文化的一个存留,我们觉得文字是比音频视频要高级的。

好,今天我帮大家颠覆一下这个观念,这观念是不对的。

你想用文字交付知识这件事儿,到现在为止才多少年?肯定不到一万年,应该只有几千年,如果往一万年前看,那基本上就是一些很简单的符号了。

那有文字的这几千年说白了我们人类的大脑是来不及进化的,我们实际上大脑是不适应阅读文字的。

在423读书节刚刚过去两天,他老人家尸骨未寒,我就说他这样的坏话有点不妥,但是我必须要把真话告诉大家,人类阅读是和我们的生理结构相悖的,至少是不适应的一种这是交付方式。

但是没办法,它效率高,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人类交付知识,用文字的方式,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承担了文化传承信息,传递这样的使命。

但是我们人的生理结构不支持那怎么办?就需要一个强力的训话,就是培训你,让你把自己的脑区当中对图像识别的脑区分离出一部分。

然后通过长期的大概我们五六岁开始,很多家庭就开始教孩子去认字,甚至更早,然后一直到你的大学毕业。

你完成对学术文献也可以独自写论文,对阅读的这个训练长达十几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终身训练才能够形成你有快速的阅读能力,像我就属于阅读能力比较厉害的那种人,一本书我要是抓它的重点,我基本上一个小时能把它翻完,然后要遗不漏,这是长期训练的一个结果。

有一次,我跟李子阳聊天特别逗,他跟我讲了一个歪理邪说,他说你看任何其他的哺乳动物,基本上没有青少年期阶段,因为小狗熊生下了小狗熊,但是很快一眨眼它就变成大熊。

而唯独人他有一个叫幼态持续的过程。

就是你说你懂事了,你挺懂事,五六岁其实就挺懂事的了,基本上大人话也都听得懂。

可是你一直到二十岁左右,社会才承认你是一个成年人,青年人,你可以到社会上作为一个个体去混了,你要承担法律责任了,十八岁之前你犯什么事那都是家长的事,你不会被判死刑的。

那为什么人类有这么长的时期?李子阳的解释很有意思,他说因为要让你爹揍得过你,所以他才能把你摁到学校。

因为人类是所有物种当中知识负担最重的一个物种,所以我们必须在进化过程当中形成一个漫长的叫青少年期。

什么意思?就是你的心智实际上你可以大量快速的接受信息,你的行动能力其实跟成人已经差不多了,但是你在体能上还打不过你爸,你爸让你去上学你不敢反抗。

当然这是李子阳个人的一个解读了,人类为什么要有少年期,但是确实背后的道理是对的,就是人类一定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才能够形成阅读能力。

这是文字,可是音频是什么?音频和文字不是两个载体,它的时间是天差地别的。

我们人类学会语言能说,然后能听得懂别人的语言,这是多少万年前形成的能力,至少四五百万年前我们就能够互相听得懂话,所以在进化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于语言的传播和语言的接受,基本上是一个叫写到我们固化为硬件的这些一种能力。

所以你看在佛教禅宗的历史上有五祖弘人六祖慧能吗?慧能就不识字,那唐朝的一个和尚,据说他是在黄州的山中去砍柴,听人念佛,然后一句话就开悟了,但是这当然是传说了,但确实你看过去佛教组织在传法的时候,他不是主要的手段是印佛经给你看,有那个能力的人非常稀缺,主要是召集大众去讲法。

所以佛学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叫众生耳根最利。

就是我们的耳朵是非常厉害的一个工具。

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体会,一本书看下来扔掉,可能你也记不得什么,但是有人跟你说一句话,你突然听入了心,一辈子忘不掉。

这是音频载体的厉害,所以在我们公司,我建议大家不要老想什么音频和文字,它不是并驾齐驱的两种载体样式,从生成的时间历史上看,音频是几百万年,而文字才有几千年。

说到这我想说什么?就是我们生产的知识为用户服务为用户赋能,我们是要把知识打回原形,而不是仅用文字这种近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播的权宜之计,一种极其扭曲,需要后天长时间高强度训练,才能够形成一个载体来交付知识。

所以得到里面大家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订阅专栏都有文字,那为什么还要有文字呢?其实只有两个作用,第一是方便大家今后搜索定位。

你看有的音频平台你好像也在学知识,但是学完了你想再复习,你记不得他在哪一期,但是得到从一开始我们就完成了布局,所有的知识都配有文稿,这样你看我们最新一个版本的产品上线,已经可以做全局的文字搜索了,所以你记得什么东西你可以搜索,然后直接定位到那个地方,这是一个功能,所以这是一个辅助功能。

那第二个辅助功能就是你比如说领导在上面讲话开会你也不想听,那你可以刷一刷得到的文字吗?

高效率的获得高速度的获得知识,就是文字可以在你不方便用音频接收的时候,它是一个比较好的载体样式,但是得到的主体的教付样式仍然是音频,道理就在这。

所以423读书节我们到处在说阅读的好处,但是你有没有相信,有没有想起过一件事情,人类有好多才俊知识,它是阅读障碍症。

比如说美国CNN的创始人叫特纳,还有维珍航空的老板叫,维珍航空老板叫什么来着?我突然忘了。

理查德布兰森,他就是阅读障碍症,然后我在罗辑思维第四季节目里面讲过,一本书叫《大卫和歌利亚》它的作者是格拉德威尔,那本书里面就写过一个人,这个人是华尔街最著名的律师,这个人也是阅读障碍症。

其实这样的人挺多的,你比如说中粮的老总宁高宁,据说他就是阅读障碍症,就是它是没有办法去完整的阅读的,所以中国很多学校的孩子他成绩不好,其实什么原因?阅读障碍症,但是在中国我们觉得这就叫学渣,我们不把它看成是一种病,那在美国的教育机构当中,它会识别这个孩子是不是阅读障碍症。

既然是症,它就是个病,那就是个缺陷,不,它不限的是缺陷,很多阅读障碍症的人实际上反而获得了一种优势。

就比如说我刚才说的就是《大维格利亚》那本书里写的那个最著名的华尔街的律师,他为什么能成为最著名的华尔街的律师?因为他读不了那些法律的案卷,他只能通过跟人谈,所以他形成一种高度的注意力,而且口语表达能力极好。

这就是那个宁高宁,他基本上你要秘书给他写了稿,他开会的时候念稿,你要他命他根本没法念,但是他由此练就了一种强大的脱稿演讲的能力,一喷就是两三个小时,一点问题都没有。

对,所以阅读我们一直在强调它的重要性,但实际上阅读并不是人类吸取知识的必由之路。

我结合我刚才讲的四个点,我们为就是我们假设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得到用户,我们怎么让它附能我综合刚才讲的所有这些逻辑罗里吧嗦的,我总结一下。

过去的知识是外在于它结构化的变成叫书山有路勤为径,那些书重床叠架对一个人造成了一个沉重的知识负担。

他必须把那个结构化的知识重新切片度碎,然后放到自己的脑子里。

那有的人是通过寄送就是背,有的人是通过做卡片,有的人是没有这个能力和时间,也对那个方式觉得特别厌烦,他从此就沦为一个学长,这就是过去的知识传承方式。

但是借助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我们这一代人终于有机会直接完成对一个用户知识的叫内在结构化的交付。

当然我不是说得到我们现在已经做到了,这条路极其漫长,也许终我一生我也没有能够完成这件事情,但是我们公司毕竟开始了这个路程。

现在我们摸出来的技术就是我刚才讲的四个最重要的要件。

第一个要件不是通过信息本身对用户进行交付,而通过人帮他建构一个叫意识流联网的人格环境。

这其实就是我们用户的体验了,虽然他可能从来没见过薛兆丰,没见过刘润,没见过(听不清00:47:58),但是这些人只要他是他的重度用户,一有内容就打开。

这些人就生活在他身边。

所以薛兆丰老师最近得了一外号叫被窝里的经济学家,对,甭管他长得是帅还是不帅,反正这么一个男人很多人把他带进了被窝,每天在听他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交付经济学知识,这个人就是你的熟人,他就是你的社交环境之一。

所以说白了我们是在为用户构建一个人格化构成的社交环境,帮他意识流联网,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在时间,我们要重度的尊重我们用户的时间碎片化的状态,现在的人拿不出太多的时间来享受我们的服务,动不动几个小时或者是漫长的这种演讲和交付是不行的OK。

那像我和罗永浩的长谈,一来就六个小时这样的视频偶一为之可以,这个节目因为很成功,很多人就在问我罗胖你要不要把它常规化,我说怎么可能,第一中国架得住这样常态的人,除了罗永浩你数你还得给我数出几个人来,马云可能行,雷军可能性剩下还有谁对吧,所以它不可能常态化,这不太尊重用户的时间,只是偶一为之,我们当要向用户交付产品的时候,记录十分钟之内,我自己马上我带头遵守这个纪律。

第三点就是交付,就是每一个片段时间用户赏给你了,他给你的可不是钱,你别以为那199是钱,他真正给你的是大量的时间,现在我们用户大大小小全部加起来,人均每天花在得到里的时长是十分钟,你怎么对得住他,那就是每隔十分钟你都要给他准确交付一个对他有用,他有可能记得住,有可能将来能够应用的概念和结果,所以中交付这是我们产品的一个重大特征。

那最后一点,就是我们坚持用音频来完成交付,这是还原。

把知识还原到它本来的样子。

那综合我刚才所有讲的这些内容,其实就一条,知识在过去几千年里交付走了一个弯路,通过印刷文化进行交付,但是本质上它是一个每个人的环境,每个人自己的人生的再造的过程。

我们公司是干嘛的,得到APP是干嘛的,是为这些正在努力奋进的人提供一个学习工具,我们卖的不是知识本身,我们卖的也不是学习,我们是给所有的有志者提供一个好用的工具,这个好用的工具的目标是完成知识的内在结构化,这是我们和传统的知识交付方式最大的区别,好,我讲的罗里吧嗦,因为这是也是最近才成型的一个思路,我不知道对全体同事和用户有没有启发作用,也许我沉淀一段时间再讲,可能会讲得更加的精列。

好,最后给用户做点广告,我们今天上新的这个产品叫商业史精读,它的作者叫张晓宇,我们给他的名号,我们最后没办法,只能给他一个商业史研究者,因为他自己曾经是在投资银行高盛进行公司和股票分析,但是其实他不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是一个纯学者。

我稍微泄露一下,张晓宇做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互联网产品,我也就不说是哪个产品了,总而言之,这个产品后来卖给了马云爸爸,所以张晓雨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你想做一个成功的互联网产品,然后卖给了马云爸爸,所以现在我们在跟他谈这次合作当中,刚开始我心里是打鼓的,一个这么有钱的人愿不愿意踏下身子来做踏踏实实的知识服务,但是通过磨合产品的这三四个月跟他打交道,我觉得特别靠谱。

那它这个产品本质是啥?本质就是我们选了52个公司,然后这52个公司,我们找到52本关于这个公司最好的专题和描述这个公司的专业的严肃的读物,它其实就是52周一年,然后每周替大家分解一个公司。

刚开始有这个创意的时候,很多人说这有什么用,我说这太有用了好不好?你倒转十年。

到转十年,那个时候的苹果公司什么样?那个时候的谷歌公司什么样,他们的股价什么样,如果那个时候你买了这些公司的股票,你现在什么样对不?都是因为你没有这个渠道,因为你看那些公司的传记动不动就这么厚,二三十万字你读不下去的,所以张晓宇其实就是来每周每天交付,每周带领大家去研究一家公司,研究一家公司,那当然不是为了让你去炒它的股票,而是通过近100年来这些大公司著名公司的生成过程,让你再一次从最具体的人决策那些关键时刻,重新理解一下商业世界。

反正我自己人生当中有大量这样的时刻,比如说我认识了好未来的张邦鑫和小白白云峰,这是他们的两个巨头创始人。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们公司的股票叫好未来,是30美金,今天你去查一下是113美金,但是就是因为我满足于跟他们的日常接触,我没有深入的研究他们的公司,所以如果当时我买了他们的股票的话,现在我个人的财产翻了三倍。

当然这样的日子再也回不来。

所以其实了解这样的公司,了解他们的细节,了解这些决策的关键时刻,是我们脱离理论,脱离那些空泛的认知和鸡汤,重新回到最具体的事实来了解这个商业世界的过程。

商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整个社会我们可以分成政治的,经济的,商业的,文化的,法律的等等,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商业,因为社会的其他部类都是通过商业互相连接起来的,没有商业这个枢纽这个母体,你对社会的认知整体是黑漆漆一片,所以这个产品我们是寄予厚望商业史精读,精读52本书一年带你了解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52家公司,我们请到的是巨有钱的大富翁张晓雨老师,他自己口才也非常好,写的东西确实是非常非常棒,所以今天这个栏目上线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希望,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产品。

另外一个产品,我觉得这个我有责任,给孩子的博物学,这个产品是果壳网的主编来做的。

这也是我们榔园的邻居,就我和姬十三我们两个人现在都在叫知识服务的领域,两家很有点名气的公司,那我们做了一个合作的产品,给孩子的博物学。

我为什么说这个我有一点责任,因为这个名字起得并不好,我自己是这几年来我有一个认知,我认为人类正处于一个博物学要复兴的关头,所以就很鲁莽的给这个栏目起了个名字叫给孩子的博物学,但是很多用户看到博物学这三个字就不知道他是干嘛的。

啥叫博物学?那稍微用心一点的用户可能会去百度一下,发现我博物学不就是研究什么树叶,花草,虫子,矿石,就研究这些东西,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些东西?对。

这是我们对博物学这个词的误解。

博物学是什么?如果到转200年,人类基本上把了解大自然的知识就分成两个学科,第一叫博物学叫(英文00:56:54)也有一种方法叫自然史,还有一个学问叫(英文00:57:00),就是自然哲学,牛顿就是干那个的,自然哲学,所以在近代的知识分科之前,人类对于大自然就外部世界的认知,内部世界之是人文知识吗,那就不说了,外部世界的知识只有这两类,自然史博物学和自然哲学。

博物学在这个分类里面它是什么位置?它只关注事实,它不关注理论。

还有一派就是牛顿,那当然关注理论要极端抽象,找到世界的规律。

所以博物学是关于世界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门学科。

那为什么他天天就是,像达尔文就是博物学家,乘坐小猎犬号全球去找动物植物去研究。

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他们的外在环境可不就是这些东西? 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我讲的博物学的复兴是什么?不再是到餐馆里上了一条鱼,我认得哪个缸、哪个科、哪个目、哪个属、哪个种、不是这个东西了。

我们现在人类外在世界极其的反复,但是你会发现你对它一无所知,这才是我想的博物学的复兴。

比如说就在我面前,纸怎么造的?从中国古代的蔡伦造纸,到今天生产出这么白生生的复印纸,它的工艺最牛的地方到底在哪?手机就更别说了,里面极其复杂的原器件,我对它一无所知,连我这个杯子我都不知道它怎么造的。

所以你会发现现代的知识分工,已经让我们每一个人进入了牢笼,我们对周边的事情,我们对北朝鲜发生什么事情还有点兴趣。

我们对即将下水的中国的航空母舰有兴趣,但是我们对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一无所知。

所以为什么我们在复兴博物学这个大工程,我们先要做给孩子的博物学?因为我们觉得这可能还会让大家激发一些兴趣,因为跟孩子讲东西你会发现,你无法应对。

大量的家长现在都处于这样的事,比如我有一个朋友陌陌的总裁张建平他就跟我讲,他说当爹你一定要做功课,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围绕汽车去做,为啥?因为一个爹和孩子最长时间在一个密闭空间当中共处,就是汽车。

你跟孩子你肯定要一起做汽车,孩子会对周边所有座套是怎么回事?方向盘是怎么回事?汽车为什么响?开几档档位到底是怎么回事?仪表盘上面哪个东西是什么?他会一气乱问。

一个没有博物学精神的父亲会傻掉的,在汽车里当场阵亡的,被孩子活活给问死了。

所以了解我们周边世界已是怎么回事,我觉得这是一个什么叫知识传统的复兴?就是一个人对周边世界有好奇。

这一点一定会随着知识越来越重要,这个精神会回来。

所以这个栏目有一个好消息,虽然卖得并不算很好,上线一个星期卖掉了7000多份,但是我发现它的转发率,它的内容品质带来的红包分享以及打开率极高,目前在我们所有的栏目当中排名是前列。

所以这个栏目我觉得也不用着急,大家用它极其扎实好看的内容,它会一点一点地拱出一个还不错的销售业绩,再次也算是推荐给我们用户。

好了,最后一件事情跟大家聊一聊的是刘润老师,刘润老师在后天周四会来到直播间,跟我们今天这场例会直播时间一样,他会跟大家晚上8点,周四的晚上8点跟大家聊一些问题。

他这一场直播应该是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他主要是讲过去几个月,从《刘润五分钟》商学院的商业篇、管理篇、个人篇、工具篇,每一篇当中挑一个最精华的话题和你分享。

他基本上会涉及到五个方面的话题,第一,如何判断你的商业点子是否可行?第二创业期、成熟期、转型期的公司,怎么激励团队最有效?第三构建个人影响力的两个利器,就是写作和演讲。

第四,所有这些实用工具能让你的工作效率瞬间倍增。

第五,刘润说我是如何分配精力和经营人脉的。

大概是这五个话题,周四晚上8点我们在这继续见面。

好,谢谢各位,我们讲了一个小时了,今天的例会就这样,我们全体同事不要忘了,我们的使命是帮助我们的用户赋能,帮他完成知识的内在结构化。

好,今天就这样,下周例会再见。